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佛陀在《金剛經》中不推薦持咒法門 ?

最近有位同修網友跟我提到,說他的朋友不推薦持咒,理由是因為在《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中有一段話寫道: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而這位朋友認為不推薦持咒的關鍵,就在最後一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他認為此句話意思是,持咒念佛想要求見如來,是假的。當有雜念時,以唸佛號來定住自己的心,是一種方便法門;但如果唸佛持咒,還念念不忘想求見佛,那就無法真正達到「定」。因此他認為持咒是比較表面的方把,但無法進入深層的「定」。

關於這一段文字,meilin個人的想法,不應該只是把它解釋成為「不能念佛持咒想求見如來」。


基本上,《金剛經》的內容主要是在論述「空性」。佛是先問「須菩提」尊者說,可不可以用「三十二相」這個條件來評斷一個人是否為佛? 尊者原本認為可以,但佛回答他說,如果這樣的話,有很大福報的轉輪聖王也跟佛一樣具有「三十二相」,那他不也是佛嗎? 但是轉輪聖王是享受世間的福報,他所擁有的智慧與神通力仍然不能與佛相提並論,尊者才領悟到說,不能用這個條件來評斷一個人是否為佛。

《金剛經》裡面在討論到「空性」的概念時有另外一個更貼切的說法稱為「離相」,也就是說,如果太過於執著某些想法、或某些事物的表相上,或是一味的把什麼都看空(這也是一種執著),都不是修行應該有的正確心態。對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去瞭解、去學習,不執著而行中庸之道,才能夠真正將大乘佛法的內容融會貫通。

對一般人而言,一開始當然是因為有所希求才去唸佛持咒,但是以meilin和許多同修朋友持咒的經驗就可以知道,咒語反而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夠讓人放下執著、讓人變得心平氣和。所以說,那些有著不同功效的咒語,其實只是佛菩薩用來引渡眾生修行的一種手段,先告訴你說,唸這個咒可以幫助你改善壞習氣,或是解決什麼生活上的問題,但其實佛菩薩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引導我們先去消業障、懺悔前世所造的罪,然後再進一步開智慧、累積福報,提升自己的程度。雖然在一開始持咒時,會要求要專注在自己的聲音上,但那只是一個讓我們這種「心如猿猴」的眾生「定」下來的方法,真正當一個人可以持咒到忘我境界時,我想應該也沒有所謂聽不聽得聲音、求不求見佛這回事了吧。

此外meilin也認為,我們現在其實不需要急著去搞懂這段文字的意思,因為從《金剛經》裡面,佛所說法的對象是「須菩提」尊者這一點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部經主要是講給已經解脫生死輪迴的阿羅漢聽的,我們都還不到阿羅漢的程度,就算經文翻譯的再詳細,那個境界我們也還是無法體會的。

我跟我弟弟都一致認為,佛菩薩不會做出「在這邊推薦大家持咒、另一邊卻說不能持咒」這種事,如果這位朋友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段文字斷章取義解釋成為「不推薦念佛持咒」的話,那我想他的損失可就很大了,因為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累世修行都是靠持咒得以成就的,所以在佛經中可以看到祂們是推薦持咒法門的;而且像「隨求即得真言」,在佛經經文裡可是白紙黑字寫著:一切諸佛不得是真言不成佛,看到這句話還不持咒的話,那就是自己阿呆了吧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