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修行人不應該吃五辛?

有關修行人不應該吃五辛的說法,主要是來自於《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八卷:「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噉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我以前剛看到這一段敘述的時候,有一點被嚇到的感覺,想說:「十方天仙都會嫌我口臭,善神也不來守護,這果然是蠻嚴重的 XD」,所以從那時候開始,真的很乖,都儘量避開蔥蒜不去吃它當然在持咒請冤親債主吃飯時,自然也就不會去拿這些食物來祭拜,可是久了就覺得,這樣真的很綁手綁腳,明明就是蔬菜類的食物,卻不能擺上桌去拜拜。

一直到最近詢問過老師,再回頭來看這一段經文之後,才發現那其實是出家人(特別是修禪定者)才需要持的戒律。對於一般在家居士來說,蔥蒜只是在料理食物時做個調味也很少有人會每天拿著整碗的蔥蒜來吃所以「熟食發淫,生噉增恚」這一點我想應該是沒那麼嚴重,更何況如果平時已有在持咒,情緒自然會比較穩定,定力也會漸漸提高,所以其實是無須擔心「食五辛」所造成的問題。

我自己是覺得,在【如何解脫人生的種種痛苦】這本書裡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就是除了「不要殺生不要吃現殺的動物之外,老師其實並沒有要求我們要遵守太多所謂的戒律」。

因為一個宗教如果有太多的規範反而會變得讓人很難親近畢竟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希望有的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和工作如果一個宗教的教條是所有的信徒奶蛋不能吃蔥蒜不能吃酒也不能喝,不能接觸異性不能有性慾還要整天盤腿靜坐只有在佛像前才能誦經持咒這樣要叫一般的人如何工作如何照顧家庭呢?

所以老師在書裡面才會一直強調說不應該用小乘佛教來渡化眾生。小乘的持戒、禪定沒有辦法減輕冤親債主對我們的怨恨既然沒有辦法超渡他們,也就解決不了眾生的問題;戒律、束縛太多也會讓很多人望之怯步佛經內容又很難懂就更讓人沒有親近的意願。

小乘的最高程度也只修到阿羅漢因為他不想再來人世間投胎,怕造下生死的因,所以就這個也不敢碰那個也不敢做只顧著自己持戒禪定 雖然修到最後脫離了三界不用再進入生死輪迴可是八萬四千大劫都定在那個地方其實跟坐牢也沒什麼兩樣。
  
寺廟只吸引得了本來就比較有佛緣的人法師因為要遵守戒律,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很多地方也不能去,在傳播佛法上會比較受到身份的限制。更何況現在很多人是把佛教跟喪禮法事劃上等號聽到人家在唸阿彌陀佛還會覺得很不吉利,這真的是對佛教的一大誤解。

所以就像《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應該要用大乘佛教(唸佛持咒)來教導大家因為語言聲音是隨時都可以帶著走的工具,相對來說較不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你可以不用拋棄家庭和自己的興趣出家去當和尚尼姑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修習。在修習的過程中也不需要刻意去壓抑你的慾望因為咒語的功效是潛移默化的,很多壞習氣隨著業障的減輕自然就會漸漸消除了因此相對於小乘佛教的獨善其身,大乘佛教是更適合在家居士修習,並且其在本質上也是鼓勵大家入世藉由跟各種各樣的人「同事」的過程中,把佛法傳播出去。

雖然說在生活中難免會造下一些小惡業但是藉由持咒的方式又能很快速的把這些罪報給消除掉短時間內看起來,好像不斷的在重覆「造業→消業→又造業→又消業」的循環,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這更是一個利人又利己的做法。一方面是自己可以從工作、生活中去學習更多的技能知識以為了久遠的將來能夠成佛而做準備(佛之所以無所不能,也是累世慢慢學習來的)另一方面也藉由這樣的機會建立與親朋好友之間彼此的信任關心對方的生活去瞭解他有什麼樣的困難然後順應對方的需求而介紹不同的法門給他因而能夠把佛法傳遞出去幫助到更多的人。
     
我想這是老師之所以推廣持咒法門的重要觀念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