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剛看到這一段敘述的時候,有一點被嚇到的感覺,想說:「十方天仙都會嫌我口臭,善神也不來守護,這果然是蠻嚴重的 XD」,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就真的很乖,都儘量避開蔥蒜不去吃它。當然在持咒請冤親債主吃飯時,自然也就不會去拿這些食物來祭拜,可是久了就覺得,這樣真的很綁手綁腳,明明就是蔬菜類的食物,卻不能擺上桌去拜拜。
一直到最近詢問過老師,再回頭來看這一段經文之後,才發現那其實是出家人(特別是修禪定者)才需要持的戒律。對於一般在家居士來說,蔥蒜只是在料理食物時做個調味,也很少有人會每天拿著整碗的蔥蒜來吃,所以「熟食發淫,生噉增恚」這一點我想應該是沒那麼嚴重,更何況如果平時已有在持咒,情緒自然會比較穩定,定力也會漸漸提高,所以其實是無須擔心「食五辛」所造成的問題。
我自己是覺得,在【如何解脫人生的種種痛苦】這本書裡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就是除了「不要殺生、不要吃現殺的動物」之外,老師其實並沒有要求我們要遵守太多所謂的「戒律」。
因為一個宗教如果有太多的規範,反而會變得讓人很難親近,畢竟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希望有的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和工作,如果一個宗教的教條是,所有的信徒奶蛋不能吃、蔥蒜不能吃、酒也不能喝,不能接觸異性、不能有性慾,還要整天盤腿靜坐,只有在佛像前才能誦經持咒,這樣要叫一般的人如何工作、如何照顧家庭呢?
所以老師在書裡面才會一直強調說,不應該用「小乘佛教」來渡化眾生。小乘的「持戒、禪定」沒有辦法減輕冤親債主對我們的怨恨,既然沒有辦法超渡他們,也就解決不了眾生的問題;戒律、束縛太多也會讓很多人望之怯步,佛經內容又很難懂,就更讓人沒有親近的意願。
小乘的最高程度也只修到阿羅漢,因為他不想再來人世間投胎,怕造下生死的因,所以就這個也不敢碰、那個也不敢做,只顧著自己持戒禪定。 雖然修到最後脫離了三界,不用再進入生死輪迴,可是八萬四千大劫都定在那個地方,其實跟坐牢也沒什麼兩樣。
寺廟只吸引得了本來就比較有佛緣的人,法師因為要遵守戒律,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很多地方也不能去,在傳播佛法上會比較受到身份的限制。更何況現在很多人是把佛教跟喪禮法事劃上等號,聽到人家在唸「阿彌陀佛」還會覺得很不吉利,這真的是對佛教的一大誤解。
所以就像《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應該要用大乘佛教(唸佛持咒)來教導大家,因為語言聲音是隨時都可以帶著走的工具,相對來說較不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你可以不用拋棄家庭和自己的興趣,出家去當和尚尼姑,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修習。在修習的過程中,也不需要刻意去壓抑你的慾望,因為咒語的功效是潛移默化的,很多壞習氣,隨著業障的減輕自然就會漸漸消除了。因此相對於小乘佛教的獨善其身,大乘佛教是更適合在家居士修習,並且其在本質上也是鼓勵大家「入世」,藉由跟各種各樣的人「同事」的過程中,把佛法傳播出去。
雖然說在生活中難免會造下一些小惡業,但是藉由持咒的方式,又能很快速的把這些罪報給消除掉,短時間內看起來,好像不斷的在重覆「造業→消業→又造業→又消業」的循環,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這更是一個利人又利己的做法。一方面是自己可以從工作、生活中去學習更多的技能知識,以為了久遠的將來能夠成佛而做準備(佛之所以無所不能,也是累世慢慢學習來的);另一方面也藉由這樣的機會,建立與親朋好友之間彼此的信任,關心對方的生活、去瞭解他有什麼樣的困難,然後順應對方的需求,而介紹不同的法門給他,因而能夠把佛法傳遞出去,幫助到更多的人。
我想這是老師之所以推廣持咒法門的重要觀念之一 : )